:::
半導體與量子科技

半導體與量子科技

半導體

       臺灣半導體產業興起於1970年代,多年來在產官學研的共同努力下,半導體產業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與驅動力,亦使臺灣成為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可信賴夥伴。然近期全球局勢動盪,半導體的重要性如同戰略物資,讓臺灣半導體產業面臨新的挑戰和發展契機。

       因應全球半導體的技術演進與應用多元化趨勢,臺灣於2021年啟動化合物半導體與Å世代半導體相關研發布局。其中,為因應新興電動載具與通訊需求,考量我國矽基半導體產業已具全球領先優勢,乃擴展至次世代化合物半導體領域之製程、設備及材料等核心技術,並推動其跨域應用發展。另為布局半導體下個十年所需的前瞻元件與材料、先進製程及其檢測技術,於Å世代半導體領域已啟動先期研發,引領半導體學研團隊投入相關發展,以催生Å世代半導體產業上中下游技術之自主建構。

        隨著晶片成為驅動全球科技產業發展的核心,而生成式AI的崛起,更逐漸成為未來各行各業突破創新的動力,臺灣於2023年啟動「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簡稱「晶創臺灣方案」),擬定四大布局,期能透過結合先進半導體技術及生成式AI,驅動臺灣關鍵產業創新。

  一、推動產業創新:結合半導體與生成式AI,發展各領域的創新應用與解決方案。

  二、強化人才培育:設立海外基地吸引國際尖端人才來台研發新興晶片、升級學研基礎設施。

  三、加速異質整合與先進技術發展:發展AI-driven設計工具、新興應用IC設計、異質整合技術等關鍵晶片技術。

  四、吸引全球IC新創與資金:建置IC新創支援體系,並結合臺灣製造優勢,吸引全球新創與投資來臺,形塑臺
         灣成為全球最大IC新創聚落。

        隨著人工智慧(AI)、雲端運算及高效能運算(HPC)等應用蓬勃發展,資料中心面資料傳輸速度與功耗問題。而「矽光子」(Silicon Photonics;SiPh)能滿足高速傳輸與低功耗需求,成為資料中心與高速通訊與運算平台的重要解決方案。臺灣於2025年推動AI新十大建設,其中包含矽光子關鍵技術發展,由國科會負責規劃科技發展重點與策略。

  一、矽光子先進技術:補助學研完備建置矽光子關鍵基礎研究設備、厚植研發量能、鼓勵產學合作投入矽光子技術與培育碩博人才。

  二、促進產業鏈成型:建立矽光子共封裝與矽光整合晶片測試與驗證平台,打造世界級矽光子技術及創新應用中心。

  三、強化國內矽光子產業鏈供應能力:強化國產矽光子製程所需關鍵設備及材料、矽光子共封裝自主,補助業者加入矽光子供應鏈,成為國際民主供應鏈中的可靠合作夥伴。

由經濟部及國科會共同投入矽半導體光學元件、矽晶片、先進封裝之整合。

        此外,國科會也推動「臺美先進半導體晶片設計與製作合作研究計畫」,以促進臺美半導體領域之學術合作。透過跨部會分工與跨界合作鏈結產官學研,建構以半導體前瞻研發為核心之科技創新生態體系。在半導體人才培育與研發規劃的長期布局下,有望透過擴大半導體科研投入,前進國際吸收並培育IC設計人才,推動我國半導體產業及技術發展,建立全球友臺半導體生態系。

量子科技

        在半導體業界,隨著製程的增加,組合數量呈指數級成長趨勢,限制條件也愈來愈多,很難得到最佳解決方案。鑑於量子科技具有突破各領域既有研發限制的潛力,許多國家均將量子科技列為國家發展重要戰略,並競相投入研究資源。

        為因應未來全球量子科技的變革,國科會自2021年起整合產、官、學、研之研發能量,於2022年成立量子國家隊,透過「量子科技產業平臺」,整合學研機構與產業,研發以半導體技術為基礎之量子關鍵零組件;為布局此項長程高價值科研,我國尖端量子研發將聚焦於發展「通用量子電腦硬體技術」、「光量子技術」、「量子軟體技術與應用開發」等項目,經由「建構出臺灣自製可真實運算之量子電腦與自製資訊安全之量子通訊網路系統」來開發出臺灣的關鍵技術。

        在此發展策略下,期能將推動臺灣成為全球量子科技重要夥伴,並於2030年建立臺灣量子科技產業鏈,為國家樹立全新的跨域研發文化與實踐典範。

arrow icon arrow icon
返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