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科技與6G
太空科技
1991年,臺灣正式啟動「國家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畫」,在政府及國內產、學、研共同努力下,成功執行福爾摩沙衛星一、二、三、五、七號計畫,奠定我國自主發展衛星科技的基礎,並培育許多優秀的太空工程師與團隊,全面提升我國太空科技發展能量。2022年「國家太空中心設置條例」通過,「國家太空中心」改制為獨立行政法人,進一步強化國家太空科技研發能力,促進我國太空活動及太空產業發展,未來也將朝向建構遙測衛星與通訊衛星兩大類星系之目標逐步邁進。
經過30餘年發展,臺灣已建構太空科技的基礎設施與研發整合能力,包含整合與測試、研發實驗室、衛星操作與控制設施、地面站和衛星影像處理中心。「國家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畫」已邁入第三期,預計每年發射1枚衛星,用於國土安全與監測自然環境,如天災即時影像、森林濫墾濫伐、地層下陷等。
● 「先導型高解析度光學遙測衛星」及「超高解析度智能遙測衛星」:搭載臺灣自主研發的光學遙測酬載,其他科學酬載
及關鍵零組件,均是國內自行研發製作。
● 「合成孔徑雷達衛星」:搭載主動式雷達,從衛星發射電磁波到地面,因土壤、建築物、海水對電磁波有不同的吸收與
反射率,衛星接收反射波並進行判讀,不受夜間或多雲天氣而影響取像。
● 推動外太空探索與科學創新計畫:全球外太空商業化發展的趨勢,推動外太空探索、科學觀測及創新應用任務衛星或星
系,為未來臺灣太空科技永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 善用短期科研火箭發射場域:啟用位於屏東縣旭海村首座國家短期科研火箭發射場域,是我國邁向太空基礎設施的第一
步,成功完成HTTP-3A雙節火箭之第二節試射,係全球第1個直驅推力向量控制技術的混合式火箭。
臺灣已累積衛星與火箭的研製能量,也有堅實的半導體、資通訊、機密機械等產業基礎,臺灣政府將緊密結合產學研各界,持續精進太空技術,挑戰尖端太空任務,同時擴散太空技術產業效益,培育太空科技人才,建立臺灣的太空產業鏈,使臺灣成為全球新興太空產業發展的重要夥伴。
6G
臺灣在5G行動通訊領域已建立完整產業鏈,包含手機晶片、射頻、基站、專網等,皆具備全球競爭力,部分領域並已朝向Beyond 5G發展。
因應行動通訊快速發展及前瞻科技潛在應用,2022年國科會已著手布局6G,以接軌全球6G標準期程。國科會推動之跨部會及產學研合作,除鼓勵大學投入6G前瞻技術研發外,並強化6G關鍵智財布局、發展雛型系統與相關晶片、參與國際組織,及連結未來創新應用。
依據國際標準趨勢,3D網路將成為6G行動網路架構之一環。我國目前正逐步累積低軌衛星通訊系統研發能量,未來與6G行動網路進一步整合後,將共同完成我國6G世代之3D網路布局與建構。為此,2022年共投入2.6億元啟動6G自主技術研發,補助產學研界合作開發及驗證先進6G技術,重點技術項目包含
● 中高頻段MIMO多天線系統、
● 符合綠能目標之3D通訊網路、
● 可重置智慧表面元件、
● 高速光網路自主技術、
● 開放網路架構雛形系統等;
2023年再投入「6G產業發展先期研發計畫」,推動6G下世代關鍵技術聯合研發、國際組織參與、基礎環境建置及創新應用。
透過6G次世代通訊技術發展,將能回應臺灣整體社會的需求,包括弭平城鄉發展落差、落實數位平權、強化友善高齡生活環境、維持我國於資通訊產業的全球領先地位,以建立包容永續的社會應用、智慧高校的技術創新,與鏈結全球的人才發展。